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,追逐絢爛的燈光,急著為明天奔走,不知不覺忘記最重要的東西:『我們是誰,為何而來?』
今年暑假上映的<不丹是教室>提出一種答案。
主角烏金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教師,他對教書沒什麼熱情,一心嚮往著到澳洲當流浪歌手,教育部為了讓烏金轉換心情,派他去不丹最偏遠的國小:『魯納納國小』
『魯納納國小』位於海拔5000公尺高,經過8天長途跋涉,烏金終於到了村落,並受到村民熱烈歡迎,當地景色怡人壯麗,但物資的缺乏簡陋,讓烏金萌生了退意... 想逃跑的心情終究不敵當地孩童的好學心,烏金於是勉強扮演教師的角色,然而在一天天與村民和孩童的相處中,烏金的不情願和無力感也漸漸消融,找回人與人與萬物之間和諧友愛的本心。
<不丹是教室>有一首讓人印象深刻的歌『圓滿犛牛之歌』,這首歌貫穿了整部電影,象徵著牧民對於萬物的敬愛和謙虛。
這部電影樸實而餘韻無窮,或許觀眾能從<不丹是教室>發現屬於自己的初衷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